联系号码
律所党建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律所党建 > 律所党建

紧跟习近平总书记思想足迹 奋力谱写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来源:  作者:  时间:2023-10-23 08:41:23

 来源:《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期刊作者:国家发展改革委一带一路建设促进中心 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中心

历史发展、文明繁盛、人类进步离不开先进思想理论的引领。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思考人类前途命运、把握时代脉络和世界发展大势,开创性地提出了共建“一带一路”宏伟倡议。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于推动中国和世界合作共赢、共同发展作出的重大决策,对世界发展史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

十年来,从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到通过合作规划,从三次召开座谈会,到两次举办“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在会见、演讲、出访等多个场合都谈及“一带一路”,推动“一带一路”这颗梦想的种子长成参天大树,将这幅“大写意”细心绘制成精谨细腻的“工笔画”,结出实打实、沉甸甸的累累硕果,成为全球最大的国际合作平台、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平台。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学习领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论述精神,对于我们深刻理解把握共建“一带一路”的源流脉络,进一步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意义。

一、和平之路

丝路精神从远古走来

2013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演讲时说,“我的家乡陕西,就位于古丝绸之路的起点。站在这里,回首历史,我仿佛听到了山间回荡的声声驼铃,看到了大漠飘飞的袅袅孤烟。”

两千多年前,我们的先辈们怀着友好交往的朴素愿望,开辟了古丝绸之路,开启了人类文明史上的大交流时代。两千多年的交往历史证明,只要坚持团结互信、平等互利、包容互鉴、合作共赢,不同种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完全可以共享和平,共同发展。这是古丝绸之路留给我们的宝贵启示。

两千多年后的今天,百年变局加速演进,人类社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迫切需要回答新的世界之问、时代之问、历史之问。习近平总书记坚持胸怀天下、造福人类、共创美好世界的崇高品格,借用古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融入了新的时代内涵,亲自擘画共建“一带一路”的宏伟蓝图,推动共建“一带一路”成为加强文明交流互鉴,维护世界和平稳定的中国主张。

习近平总书记精辟概括了古代丝路精神的丰富内涵,“古丝绸之路绵亘万里,延续千年,积淀了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这是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就是要继承和发扬丝绸之路精神,把我国发展同沿线国家发展结合起来,把中国梦同沿线各国人民的梦想结合起来,赋予古代丝绸之路以全新的时代内涵。

这十年来,横跨天山的中吉乌公路、征服帕米尔高原的中塔公路、穿越茫茫大漠的中哈原油管道、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等打造了现代“丝路”,日夜兼程的中欧班列、不绝于途的货运汽车、往来不歇的空中航班铸成了现代“驼队”,寻觅商机的企业家、抗击新冠疫情的医护人员、传递友谊之声的文化工作者、上下求索的留学生化身为现代“使者”。实践充分证明,丝路精神契合人类社会发展的共同追求,彰显了中华民族向往和平、追求和睦、崇尚和谐的优良传统,坚持了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的外交原则,蕴含了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世界人民谋大同的伟大情怀和卓越智慧。

以共同发展的丰硕成果有力维护世界和平

当今世界并不太平,世界经济缺乏新增长动力、各国发展不均衡、区域动荡加深、恐怖主义蔓延肆虐,如何破解安全困境,习近平总书记始终进行着深邃思考。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古丝绸之路沿线地区曾经是‘流淌着牛奶与蜂蜜的地方’,如今很多地方却成了冲突动荡和危机挑战的代名词。这种状况不能再持续下去。”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国际场合多次宣示,中国梦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梦,与世界各国人民的美好梦想息息相通。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深刻总结了和平对于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性。和平是发展的保障,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总钥匙,共建国家之间要成为合作伙伴,以共同发展的丰硕成果有力维护世界和平。共建“一带一路”打造的是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是对话不对抗、结伴不结盟的伙伴关系。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当中,和平的呼声越来越高、影响越来越大。

这十年来,中国同共建国家一道,书写了众多“化干戈为玉帛”“睦邻友邦”的佳话。2023年3月,在中国的斡旋下,两个共建国家——沙特阿拉伯和伊朗同意恢复外交关系,迈出历史性的一步,得到各方欢迎和高度评价。随后,中东地区掀起了“和解潮”,叙利亚外长12年来首次访问沙特,也门和平进程出现积极进展,卡塔尔和巴林决定恢复外交关系,土耳其和埃及改善双边关系。有“火药桶”之称的中东地区开始大和解,这一历史意义的“和平的胜利”充分证明,“一带一路”和平合作的精神顺应时代要求和民心所向,为通过对话协商化解国家间矛盾分歧树立了典范。

二、繁荣之路

破解赤字促进世界经济增长

当前,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在全球范围内遭遇严峻挑战,“发展赤字”仍是摆在全人类面前的难题。如何解决发展赤字、促进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推动世界经济包容普惠增长,习近平总书记始终进行着战略思考和长远谋划。

“发展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发展是实现人民幸福的关键”“在人类追求幸福的道路上,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都不能少”“发展是各国不可剥夺的权利,不是少数国家的‘专利’”“共享发展是建设美好世界的重要路径”……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论述,阐释了对人类社会普遍发展、共享发展、共同繁荣的高度关切。要解决好各种全球性挑战,必须攥紧发展这把钥匙。唯有发展,才能消除冲突的根源。唯有发展,才能保障人民的基本权利。唯有发展,才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热切向往。

共建“一带一路”始终聚焦“发展”,将发展问题提升到全球舞台的核心地位,致力于使各国经济联系更加紧密、相互合作更加深入,促进世界经济包容性增长。

2017年5月,习近平主席在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演讲中指出,“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总钥匙。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要聚焦发展这个根本性问题,释放各国发展潜力,实现经济大融合、发展大联动、成果大共享。”

2020年6月,习近平主席在向“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级别视频会议发表的书面致辞中指出,我们愿同合作伙伴一道,把“一带一路”打造成团结应对挑战的合作之路、维护人民健康安全的健康之路、促进经济社会恢复的复苏之路、释放发展潜力的增长之路。

在共建“一带一路”实践中,中国将自身发展经验和机遇同世界各国分享,欢迎各国搭乘中国发展“快车”“便车”“顺风车”,实现共同发展,“一带一路”将中国梦与世界梦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为各国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这十年来,中国与共建国家积极开展国际产能合作,充分发挥中国的产业、技术、资金和人才优势,结合当地需求,促进当地发展。截至2022年底,中国企业向境外经贸合作区投资累计571.3亿美元,为当地创造了42.1万个就业岗位。中白工业园、泰中罗勇工业园、中埃·泰达苏伊士经贸合作区等一大批产业合作园区成为承接各国企业投资、扩大当地民众就业、带动东道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平台。中国积极与发达国家开展第三方市场合作,在东南亚、中东、非洲,将中国的优势产能、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需求有效衔接,实现“1+1+1>3”的效果。实践充分证明,通过共建“一带一路”,各国可以携手开拓出一条通向共同繁荣的机遇之路,促进共同发展繁荣。

消弭贫困助力人类走向共同繁荣

消除贫困是人类发展的共同目标与心愿,是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首要目标,是维护和促进人类发展权的最直接举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大多为发展中国家,有相当一部分民众还生活在贫困线以下,老百姓对食物、医疗、教育等的最基本需求尚未得到满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一带一路”建成“减贫之路”“增长之路”,为人类走向共同繁荣作出积极贡献。

2015年联合国成立70周年系列峰会期间,习近平主席宣布5年内向发展中国家提供“6个100”项目支持,包括减贫项目和农业合作项目等。2017年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习近平主席宣布未来3年内提供600亿元人民币援助,实施100个“爱心助困”、100个“康复助医”、100个“幸福家园”项目。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三次“一带一路”建设座谈会上强调指出,要将“小而美”项目作为对外合作的优先事项。这些“小而美”项目有效提升了共建国家民众的谋生技能、生产生活条件,以小产业带动减贫事业发展。

菌草技术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倡导、亲自推动的国际发展合作项目,是将中国经验应用于全球减贫和可持续发展的成功实践。20多年前,在福建工作的习近平同志接待了来访的巴新东高地省省长拉法纳玛,“我向他介绍了菌草技术,这位省长一听很感兴趣。我就派《山海情》里的那个林占熺去了。”2001年,中国首个援外菌草技术示范基地在巴布亚新几内亚建成落地。斐济、卢旺达、南非……至今,菌草技术已在100多个亚非拉发展中国家落地生根,给当地创造了数十万个绿色就业机会,“一株中国小草”在“一带一路”上开出了“幸福花”,有力提升了当地人民福祉。

这十年来,共建“一带一路”以经济发展合作为重点全面开展国际合作,帮助贫困国家发展经济、增强国力、改善民生,为贫困人口创造就业、增加收入,实现脱贫,充分彰显了中华文化扶贫济困、乐善好施、助人为乐的优良传统,展示了中国对全球减贫事业的积极贡献。据世界银行研究,到2030年,共建“一带一路”将使相关国家760万人摆脱极端贫困、3200万人摆脱中度贫困。实践充分证明,共建“一带一路”能够有效助力全球减贫事业发展,为欠发达国家和地区可持续发展提供内生动力。

行胜于言推动全球抗疫与经济复苏

2020年6月,在全球抗击疫情的重要时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疫情给我们带来一系列深刻启示。各国命运紧密相连,人类是同舟共济的命运共同体。无论是应对疫情,还是恢复经济,都要走团结合作之路,都应坚持多边主义。促进互联互通、坚持开放包容,是应对全球性危机和实现长远发展的必由之路,共建‘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可以发挥重要作用。”这一主张在特殊时期释放了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坚定信心,为共同发展、共促经济恢复注入了强大能量。

疫情发生给世界经济造成较大冲击,共建“一带一路”展示出强大韧性。疫情发生后,中欧班列实现常态化开行,凭借稳定高效的优势月行千列、年行万列,“一带一路”成为驰援全球战“疫”、保障国际供应链稳定通畅的健康之路。疫情期间,中欧班列向欧洲发运了1199万件、9.4万吨防疫物资,有力保障了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渝新欧、义新欧、蓉欧、郑欧……中欧班列从“一条线”成为“一张网”,成为一条联通国际的黄金大道,持续为全球经济寒冬注入暖流。

2023年以来,中欧班列迎来开运高峰,多条线路的运输数据屡创新高。2023年1月至7月,中欧班列累计开行1万列,发送货物108.3万标箱,较2022年提前22天破万列。从驼铃商队到“钢铁驼队”,呼啸穿梭的中欧班列续写着古老亚欧大陆的生机勃勃,为相关国家地区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实践充分证明,共建“一带一路”对全球经济复苏起到重要支撑作用,将继续为世界经济增长提供强大动能。

三、开放之路

开放如破茧成蝶

习近平总书记生动阐释,对一个国家而言,开放如同破茧成蝶,虽会经历一时阵痛,但将换来新生。早在地方工作时期,总书记就高度重视对外开放工作,对深化对外开放、促进内外联动发展提出了许多创新观点,进行了许多前瞻部署。

在厦门工作时期,习近平同志强调,“不搞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就不能进步”,衷心希望把厦门对外开放之门建设得更快些更好些。在福州工作时期,习近平同志部署制定了《福州市20年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设想》即“3820”战略工程,强调“对外开放是福州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福州只有大开放,才能加快发展”。2004年主政浙江时期,习近平同志将“提升对内对外开放水平”纳入“八八战略”,提出要“立足浙江发展浙江”“跳出浙江发展浙江”,在大力引进各种要素的同时打到省外去、国外去,利用外部资源、外部市场实现更大发展。总书记形象深刻地阐述了“地瓜理论”,生动诠释了“站稳脚跟”与“扩大开放”之间的辩证关系,是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早期体现和实践萌芽。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习近平总书记明确强调,“‘一带一路’建设要以开放为导向,解决经济增长和平衡问题”。在这一理念的指引下,中国与共建国家经贸合作水平不断提高,不断推动构建从商品要素流动型开放到制度型开放的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加快形成沿海内陆沿边并进,“引进来”“走出去”并重的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促进互利共赢、共同发展。

开放是共建“一带一路”的鲜明标识

共建“一带一路”是我国经济外交的顶层设计,也是扩大开放的重大战略举措。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打造开放型合作平台,维护和发展开放型世界经济,共同创造有利于开放发展的环境,推动构建公正、合理、透明的国际经贸投资规则体系,促进生产要素有序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能够更好推动国内重点领域深化改革,提升制度型开放水平,有利于更好实现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维护多元稳定的国际经济格局和经贸关系。

“一带一路”源自中国,而机会和成果属于世界。“一带一路”建设不是中国一家的独奏,而是共建国家的合唱。在共建“一带一路”实践中,中国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坚持走开放发展的道路,以实际行动向世界分享中国发展机遇,开拓一条互利共赢的开放之路。当前,全世界四分之三的国家与中国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一带一路”合作伙伴遍布全球,成为最受欢迎的国际合作平台。

这十年来,中国已设立21个自由贸易试验区及海南自由贸易港,并与有关国家和地区签署自贸协定,自贸伙伴覆盖亚洲、大洋洲、拉丁美洲、欧洲和非洲。中国主动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成功加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积极申请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和《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DEPA)。中国在外资准入、跨境服务贸易、数据流动、人才流动等重点领域推进深层次开放;出台了《外商投资法》,不断缩短负面清单,不断提高对外开放的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水平。

中国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坚定推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习近平主席在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宣布举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国家级展会,目前已连续举办五届。泰国“泰芒”、马来西亚榴莲、智利车厘子等优质产品直达中国百姓餐桌,既丰富了国内市场多样化需求,也助力世界经济特别是共建国家经济发展。实践充分证明,通过共建“一带一路”,能够提高国内各区域开放水平,拓展对外开放领域,推动制度型开放,实现同共建国家互利共赢。

四、联通之路

关键是全方位互联互通

共建“一带一路”关键是互联互通。习近平总书记生动形象地指出,如果将“一带一路”比喻为腾飞的两只翅膀,那么互联互通就是两只翅膀的血脉经络。

2014年11月,习近平主席在“加强互联互通伙伴关系”东道主伙伴对话会上指出,“我们要建设的互联互通,不仅是修路架桥,不光是平面化和单线条的联通,而更应该是基础设施、制度规章、人员交流三位一体,应该是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五大领域齐头并进。”互联互通,就是要实现全方位、立体化、网络状的大联通,构建生机勃勃、群策群力的开放系统。

2021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三次“一带一路”建设座谈会上强调,“把基础设施‘硬联通’作为重要方向,把规则标准‘软联通’作为重要支撑,把同共建国家人民‘心联通’作为重要基础,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

在共建“一带一路”实践中,中国着力构建全球互联互通伙伴关系,构建共同繁荣的大联通开放系统,推动形成了全方位互联互通格局。

基础设施“硬联通”是重要方向

基础设施是互联互通的基石,也是许多国家发展面临的瓶颈。“要致富、先修路”,这句广为流传的话道出了基础设施建设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先导作用,同时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高质量、可持续、抗风险、价格合理、包容可及的基础设施,有利于各国充分发挥资源禀赋,更好融入全球供应链、产业链、价值链,实现联动发展。

这十年来,中国与共建国家共同实施了一大批基础设施项目,构建以新欧亚大陆桥为引领,以中欧班列、陆海新通道等大通道和信息高速公路为骨架,以铁路、港口、官网等为依托的互联互通网络。据世界银行研究,共建“一带一路”使沿线经济体间贸易的平均运输时间缩短4%,贸易成本降低3.5%。雅万铁路、中老铁路、中吉乌公路、希腊比港、克罗地亚跨海大桥、中俄原油管道二期、横跨喜马拉雅山的中尼(尼泊尔)光缆等一批互联互通项目成果落地,显著提升了当地区域设施联通水平,极大改善了生产生活条件。

在这一系列基础设施建设中,中老铁路“五年磨一剑”,突破重山封锁,于2021年12月建成通车,实现了老挝“变陆锁国为陆联国”的战略构想。习近平总书记对中老铁路建设运营高度重视、十分关心,多次提出要“确保中老铁路建设顺利推进”,强调“拓展中老铁路等大项目的辐射和示范效应”。习近平主席在2017年11月访问老挝时发表《携手打造中老具有战略意义的命运共同体》的署名文章,提及“双方要加强统筹协调,争取早日建成通车,让老挝同周边国家乃至世界互联互通”;2019年4月在给老挝中老友好农冰村小学全体师生回信时写道,“欢迎你们早日乘上中老铁路列车来到北京”;在2022年中老铁路通车一周年前夕强调,“将中老铁路打造成为中老人民的发展路、幸福路、友谊路,不仅为两国人民带来巨大福祉,也为共建‘一带一路’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示范”。

中老铁路建成后,从万象到中老边境的车程由2天缩短至3小时,两国互联互通实现跨越式发展。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述,“铁路一通,昆明到万象从此山不再高、路不再长。”截至2023年8月16日,中老铁路累计发送旅客2009万人次,有效促进了口岸经济、跨境旅游、人文交流,拉动了老挝经济增长与就业。据世界银行研究,中长期看,中老铁路将使老挝总收入提升21%。实践充分证明,通过共建“一带一路”,中国为广大发展中国家带来了具有显著正外部性的基础设施,有效改善了区域营商环境和发展条件,成为促进当地发展和民生改善的重要前提。

规则标准“软联通”是重要支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互联互通是一条心灵之路,你了解我,我懂得你,道理就会越讲越明白,事情就会越来越好办。2017年5月,习近平主席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讲话指出:“‘一带一路’建设不是另起炉灶、推倒重来,而是实现战略对接、优势互补”“建立政策协调对接机制,相互学习借鉴,并在这一基础上共同制定合作方案,共同采取合作行动,形成规划衔接、发展融合、利益共享局面”。

这十年来,中国与共建国家在经贸投资规则对接、技术标准协调、检验结果互认、电子证书联网等方面取得积极进展,中国与共建国家和地区商签“经认证的经营者”(AEO)互认协议和自贸协定,建立“一带一路”能源伙伴关系、“一带一路”税收征管合作机制等,持续提升“一带一路”沿线的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水平。中国与俄罗斯、蒙古国签署了《建设中蒙俄经济走廊规划纲要》,成为第一个“一带一路”框架下多边合作规划纲要。中国与东盟的互联互通总体规划、俄罗斯的欧亚经济联盟、哈萨克斯坦的“光明之路”、土耳其的“中间走廊”、蒙古国的“发展之路”等发展战略有效对接。

中国积极推动与共建国家规则标准有效衔接,强化与共建国家之间政策沟通和发展战略对接,夯实合作根基,扩大“一带一路”倡议共建国利益汇合点。在诸多规则联通的实践中,中国铁路、电网等标准“走出去”成为突出亮点。印尼雅万高铁是中国印尼两国元首推动发展战略对接的早期重大收获,也是中国高铁首次全系统、全要素、全产业链在海外建设项目。2016年雅万高铁项目动工时,总书记向印尼总统致贺信指出,雅万高铁项目的成功实施,创造了中印尼务实合作的新纪录,将为两国各领域合作树立新标杆。2022年11月,雅万高铁按期完工,两国元首共同视频观摩雅万高铁试验运行。作为中国高铁方案走出去的“第一单”,雅万高铁全线采用中国技术、中国标准,并依据当地气候、路线条件等进行量身打造,促进了两地标准规则“软联通”,成为共建“一带一路”的旗舰项目。实践充分证明,通过共建“一带一路”,促进了共建国家标准、计量和认证认可等质量基础设施互认转化和联合制定,强化了国际事务协调磋商,凝聚形成了更多发展共识。

共建国家民众“心联通”是重要基础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习近平总书记对人民饱含深情,心中始终装着人民,包括全世界人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各领域的合作,必须得到各国人民支持,必须加强人民友好往来,增进相互了解和传统友谊,为开展区域合作奠定坚实民意基础和社会基础。中国坚持“高标准、惠民生、可持续”的建设目标,通过加强同共建国家的文化交流,在科学、教育、文化、卫生、民间交往等各领域广泛开展合作,注重在人文领域精耕细作,加强同共建国家人民的友好往来,为共建“一带一路”打下广泛社会基础。

这十年来,中国与共建国家人文交流合作取得了丰硕成果。为提高共建国家劳动力的就业能力,中国通过在共建国家设立鲁班工坊,为当地教师和学生提供职业技术培训。每年超过20万沿线国家的学生来华留学。建成海外中国文化中心45个,每年举办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等,促进了各国文明文化交流互鉴。位于“西非之角”的塞内加尔,很多地方面临淡水资源短缺的问题。中国提供融资实施的塞内加尔乡村打井工程,惠及塞内加尔七分之一人口。2020年开通运营的橙线地铁是巴基斯坦第一条也是目前唯一一条城铁线。中国企业建设的巴基斯坦卡洛特水电站成为杰赫勒姆河上的“绿色明珠”。中老铁路运维技术人员怀揣成为“老挝詹天佑”梦想来到中国学习,学成归国成为老挝首批铁路工程师,得到习近平总书记“中老友谊的未来在青年,互联互通的根基在心心相通”的肯定赞誉。实践充分证明,通过共建“一带一路”,中国大量实施雪中送炭、急对方之所急、能够让当地老百姓受益的民生工程,增进了中国与各国民众的了解和友谊,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五、创新之路

创新是推动发展的重要力量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纵观人类发展历史,创新更是推动整个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创新也是提高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支撑。习近平主席在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主旨演讲中强调:“‘一带一路’建设本身就是一个创举,搞好‘一带一路’建设也要向创新要动力。”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中国启动“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携手共建国家一道将“一带一路”建设成为创新之路。

这十年来,中国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在科技人文交流、共建联合实验室、科技园区合作、技术转移等方面深化展开合作。中国在东盟、南亚、阿拉伯国家、中亚、中东欧构建了一批技术转移平台,组织了一批南亚、东盟青年科学家创新中国行活动,在非洲启动并推进建设了一批联合科研平台,积极布局技术转移合作网络。中国的北斗导航卫星系统也已覆盖了多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

2017年共建“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启动以来,中国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深入开展科技人文交流等合作。其中,中国科学院中非联合研究中心通过在肯尼亚建立科教基地,为非洲培养了数百名研究生、培训管理和专业技术人员。正如肯尼亚《民族日报》网站发文所称,“一带一路”是不折不扣的技术转让途径,除了为肯尼亚创造数以千计的就业岗位外,还为当地带来大量铁路技术专业知识,培养了一批工程师和司机。中国的帮助让肯尼亚在非洲科研创新领域占据核心地位。实践充分证明,通过共建“一带一路”,与相关国家开展科技合作,有利于共建国家改善民生、促进发展,有利于应对共同挑战、书写科技合作新篇章。

建设数字丝绸之路

2017年,习近平主席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演讲中指出,“我们要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加强在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纳米技术、量子计算机等前沿领域合作,推动大数据、云计算、智慧城市建设,连接成21世纪的数字丝绸之路。”在这一号召的推动下,中国推动服务共建国家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推动贸易创新发展、促进科技国际合作,“数字丝绸之路”建设取得了务实成果。

中国大力推动建设“数字丝绸之路”,中国-东盟信息港、中阿“网上丝绸之路”“数字丝路地球大数据平台”等数字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顺利推进。截至2022年底,中国已与17个国家签署“数字丝绸之路”合作谅解备忘录,与23个国家建立“丝路电商”双边合作机制,还先后发起了《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行动倡议》《“一带一路”数字经济国际合作倡议》《金砖国家数字经济伙伴关系框架》《金砖国家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合作倡议》等,共同构建和平、安全、开放、合作、有序的网络空间。

“数字丝绸之路”建设有效提升了共建国家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促进了当地电子商务发展,使许多新兴经济体从缺乏基本网络设施一举跃升到拥有4G、5G商用网络和技术平台的新阶段。有以色列专家表示,数字经济已经成为中国与巴林、科威特、伊拉克、阿曼、卡塔尔、沙特和阿联酋等西亚国家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肯尼亚学者称,非洲国家从共建“一带一路”中获益匪浅,数字互联互通以及与铁路、港口、公路、能源、水资源等有关的关键项目很好地促进了非洲的经济发展,改善了当地民众的生活。实践充分证明,“数字丝绸之路”建设有效帮助广大发展中国家加快数字化转型,激活了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六、绿色之路

绿色是共建“一带一路”的厚重底色

绿色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始终是习近平总书记重视和关心的大事。习近平主席在多个国际场合阐述“一带一路”绿色发展理念。2016年6月在乌兹别克斯坦最高会议立法院的演讲中指出,“要着力深化环保合作,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携手打造绿色丝绸之路”。2019年4月在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庄严宣布,要坚持开放、绿色、廉洁理念;要把绿色作为底色,推动绿色基础设施建设、绿色投资、绿色金融,保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共同家园。2021年9月在第七十六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发言中指出,“中国将大力支持发展中国家能源绿色低碳发展,不再新建境外煤电项目。”这一系列重要论述为促进共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共享绿色发展成果指明了方向。

发展必须是可持续的,需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个道理放之世界仍具适用性。推进共建“一带一路”绿色发展,是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是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维护全球生态安全的重大举措,也是推进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重要载体。

在推动共建“一带一路”中,中国既加强自身生态文明建设,也主动承担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责任,积极加强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推进国际规则标准制定,努力同世界各国人民一道共同呵护好人类共同的地球家园。

建设绿色丝绸之路

建设绿色丝绸之路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国际实践,顺应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总体趋势,为共建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提供经验、路径和方案,得到了国际社会高度认同。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建设绿色丝绸之路六年来,中国积极建设更紧密的绿色发展伙伴关系,持续加强绿色基建、绿色能源、绿色金融等领域合作,完善多边合作平台,共建“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取得突出进展。

这十年来,中国引导企业积极履行环境保护社会责任,推动基础设施绿色低碳化建设和运营管理,在投资贸易中强调生态文明理念,加强生态环境治理、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应对气候变化等领域合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中国与31个合作伙伴发起了“一带一路”绿色发展伙伴关系倡议,在可再生能源、节能环保、传统能源及产业生态改造等领域与沿线国家展开密切合作,“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已吸引了来自40多个国家的150多个合作伙伴参与,“一带一路”融资指导原则、“一带一路”绿色投资原则得到广泛认可。实践充分证明,通过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有力促进了共建“一带一路”可持续发展,有效拓展了新兴领域国际合作。

七、文明之路

文明的活力在于交往交流交融

2014年3月,习近平主席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演讲时讲道:“我访问过世界上许多地方,最喜欢做的一件事情就是了解五大洲的不同文明,了解这些文明与其他文明的不同之处、独到之处,了解在这些文明中生活的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与一些国家蓄意鼓噪世界割裂、文明冲突不同,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在思考文明的交流互联共存,强调要促进世界文明多样性,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打破交流壁垒,赓续人类文明的薪火。

2017年5月,习近平主席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演讲中深刻指出:“‘一带一路’建设要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推动各国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2019年5月,习近平主席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中指出:“每一种文明都是美的结晶,都彰显着创造之美。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是相通的。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是任何力量都无法阻挡的!”2023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提出全球文明倡议,强调“我们愿同国际社会一道,努力开创世界各国人文交流、文化交融、民心相通新局面,让世界文明百花园姹紫嫣红、生机盎然”。这一系列重要论述,蕴含着中华传统文化天下大同、协和万邦的哲思与智慧。

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中国始终坚持弘扬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中华文明的包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各种文明本没有冲突,只是要有欣赏所有文明之美的眼睛。”无论相隔多远,只要我们勇敢迈出第一步,坚持相向而行,就能走出一条相遇相知、共同发展之路,走向幸福安宁和谐美好的远方。

架设不同文明互学互鉴的桥梁

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世界和谐、人类进步的高度,把对人类文明发展的思考与世界力量对比变化、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等联系起来,强调共建“一带一路”要倡导文明宽容,尊重各国发展道路和模式的选择,倡导加强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求同存异、兼容并蓄、和平共处、共生共荣,推动“一带一路”建设成为人类文明发展的阳关大道。

加强中外文明交流互鉴,始终是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大力支持的事业。2019年习近平主席对希腊国事访问期间,同希腊领导人共同倡导文明交流互鉴。访后,双方积极落实两国领导人共识,共同建立了中希文明互鉴中心。2023年1月,希方中心的四位教授联合致信习近平主席,畅谈对习近平主席倡导的文明理念的高度认同,介绍中希文明互鉴中心筹备情况和发展规划。习近平主席在回信中写道:“我们要促进人类社会发展、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必须深入了解和把握各种文明的悠久起源和丰富内容,让一切文明的精华造福当今、造福人类。”中希文明互鉴中心大大推动了两国文明交流,开辟了两国文明交流的新时代。

这十年来,中国与共建国家深入开展教育、科学、文化、体育、旅游、卫生、考古等各领域人文合作,商签高等教育学历学位互认协议,成立丝绸之路国际剧院联盟、博物馆联盟、艺术节联盟、图书馆联盟等,“丝路一家亲”行动持续推进。实践充分证明,在共建“一带一路”这个平台上,各种文明交流互鉴,为全球和平与进步注入持续活力,成为人类历史上文明互鉴与文明交融的典范。

八、未来之路

当前,人类社会正处在一个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代,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步伐持续向前;同时,人类也处在一个挑战频发的世界,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是摆在全人类面前的严峻挑战。人类社会应该向何处去?我们应该为子孙后代创造一个什么样的未来?习近平总书记鲜明指出,以共建“一带一路”为实践平台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从中国改革开放和长远发展出发提出来的,也符合中华民族历来秉持的天下大同理念,符合中国人怀柔远人、和谐万邦的天下观。

万物得其本者生,百事得其道者成。共建“一带一路”根植于历史厚土,顺应世界发展大势和经济全球化的历史潮流,顺应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时代要求,顺应各国人民过上更好日子的强烈愿望,符合国际社会的共同利益,彰显了人类社会共同理想和美好追求,被誉为21世纪伟大新故事,成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平台。这十年来,共建“一带一路”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坚持开放、绿色、廉洁理念,努力实现高标准、可持续、惠民生目标,追求的是发展,崇尚的是共赢,传递的是希望,积累了日趋增强的国际凝聚力、感召力和影响力。

共建“一带一路”作为一项世界工程、世纪工程,十年弹指一挥间,宏伟蓝图已经展开。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世界需要“一带一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国需要“一带一路”。在共建国家人民的团结奋进下,共建“一带一路”必将引领全球发展繁荣,前途无比广阔、未来无比光明。踏上新征程,我们要紧密追随习近平总书记共建“一带一路”的思想足迹,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坚持不懈地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行稳致远,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更多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同各国一道,奋力谱写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本文发表于《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专刊)